大傢好,我是曉飛影!
一個數碼愛好者,也喜歡在眾多平行領域探究摸索,讓生活多一點樂趣。
盡管我自己喜歡 DIY NAS,不過傢裡始終會有一臺白裙或者白威,因為 DIY 是樂趣,成品 NAS 保存數據我比較放心,以及多臺 NAS 之間也可以做冷備份,數據安全還是第一位,這樣玩起 ALL IN BOOM 沒有後顧之憂。去年一直是使用 TS-451D 四盤位 NAS 做數據存放機型,用到現在也比較穩定,不過現在升級到瞭 TS-453Dmini。其實一開始我對這兩個機型並不太感冒,後來是怎樣的心態轉變,先開箱再和大傢聊聊,順便主觀分析下這兩款機型如何選擇。
TS-453Dmini 開箱
包裝箱依然是樸實無華的硬紙殼包裝,相關信息都看貼紙,註意國行和海淘的區別就是看有沒有中文字瞭。
很久很久之前我還買過 TS-453Bmini,配件和以前真的是一模一樣,贈送的網線,四組硬盤免螺絲固定工具,DC 電源,DC 電源外置也是成品 NAS 的優勢,能將主機體積定制到最小。
TS-453Dmini 和 TS-453Bmini 基本算是 99%的兄弟瞭,些許的區別就是外觀材質,感覺鋼琴烤漆確實不如這種磨砂外殼耐用。
正面的上半部分有一個隱藏的藍色 LED 呼吸燈,以及一排小的 LED 指示燈,系統、網絡、硬盤狀態一目瞭然。
正面的下半部分比較低調,按鍵都很有威聯通的風格,不管是什麼機型什麼配置,基本都有一個開機鍵,一個 USB3.0 接口,和一個快速拷貝的按鈕。
背面的接口非常豐富,幾乎把底部可用空間全占上瞭,3 個 USB3.0 接口,1 個 USB2.0 接口,HDMI 也是特色,還有小巧的 12V DC 接口,和 TS-453Bmini 一樣的分佈造型,就是這兩個網口升級為 2.5G 瞭,這才是這臺 NAS 有競爭力的賣點之一。
從側面看 TS-453Dmini 是一個平行的菱形設計,從上代開始就如此,很有辨識度。
仔細看側面有一個很小的貼紙提示,這個很重要,就是 NAS 要放置在平整的底部,一般的 NAS 可能不會有這種硬性要求,因為 TS-453Bmini 上一代最大的槽點就是散熱不行,底部就有散熱孔,所以必須要保證充足的通風空間。
TS-453Dmini 采用的風道是垂直結構的,底部左面就是散熱區域,右側帶螺絲的蓋板提示可以自行更換內存條。
相比威聯通傢裡其他的 NAS,TS-453Dmini 換內存的位置非常方便,不用把所有硬盤都拆下來瞭,我這臺是 8G 版本,2 個 4G 內存條,官方介紹最大支持 8G,我測試4+8 組成 12G 內存也可以正常使用,品牌是雷克沙的 8G DDR4,但是我把梟鯨的 16G DDR4 加上去後系統可以開機,但是無法進入系統,我個人判斷最高支持 8+8 總共 16G 內存,網上找到一個人上瞭 16+16G 的內存,但是沒有圖片,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挑品牌。
拿下磁吸附的蓋板就可以看到硬盤位瞭,也是 TS453Dmini 的特色設計,註意看左側也是散熱孔,蓋板實際上不是封閉的,可能當初設計是為瞭防塵,不過確實在散熱上相比其他機型會差一點,等會我再測試硬盤溫度。
取下硬盤架可以看到內部的背板,做工沒的說,而且豎插接觸也很牢固,感覺放硬盤下去自動下落就像放彈夾一樣。
仔細看靠近 SATA 接口的側面內置瞭一塊風扇,將硬盤的熱量吹向另一側,也就是有散熱孔的方向。這個風扇是可以在系統內設置模式的,平時是完全靜音的,一般是高於 45°才全速運行,也可以手動修改。
無損遷移數據
之前的 TS-451D 也隻用瞭三塊硬盤,其實平時我換 NAS 都會用軟件進行同步,而且還會多一個冷備份防止意外,不過這次是同品牌的數據遷移,我隻需要記好順序直接裝就行瞭。
免拆工具快速裝好硬盤。
依次將三塊硬盤像彈夾一樣放入 TS-453Dmini,基本就可以開機瞭。
然後到官網下載 Qfinder Pro 程序,其實直接遷移數據的話,記得原來NAS 的 IP 地址也是保留一致的,這裡隻是保險起見。
打開 Qfinder Pro,不一會就搜到瞭局域網有一臺 NAS,看名字果然還是 TS-451D,IP 地址也沒變,型號已經正確識別為 TS-453Dmini 瞭。
登錄系統進去,可以看到一切程序都在,賬戶權限也正常。
系統也順便升級到最新版,這次終於看到瞭最新版的 J4125 CPU,4 核心 2GHz,也是今年新品 NAS 中真旗艦配備的低功耗帶核顯的英特爾 CPU。
在存儲與快照總管可以看到三塊 12TB 硬盤都正常識別,三塊硬盤我都做瞭靜態卷,其中一個硬盤作為系統盤,把所有 APP 都裝在系統盤裡,同時作為下載盤,目的就是想單盤運作,其他兩塊硬盤能夠休眠。結果也是我想多瞭,威聯通和群暉一樣,都很難真正的硬盤休眠,我也知道後臺修改的方法進行休眠,但是覺得成品 NAS 就是為瞭省心,沒有必要像 DIY 那樣瞎折騰,所以放棄瞭。
關於溫度,TS-453Dmini 的硬盤溫度確實比 TS-451D 要高一點,大概 5°左右吧,剛開機是 38°,後來穩定到 40°瞭,其實也是硬盤正常運行范圍內。
更換 SSD硬盤做系統盤
雖然三塊硬盤都是無損遷移過來的,不過在用瞭很久 TS-451D 後,我覺得開啟一些程序和虛擬機還是慢瞭點,一直想把系統盤換成 SSD 硬盤,其實很多人都討論 NAS 的硬盤該用什麼陣列模式,其實隻有自己用久瞭才知道自己的需求。因為我一直有外接移動存儲冷備同時還有其他 NAS 同步的習慣,所以這臺 NAS 不管是靜態還是 RAID 0 都無所謂。因為天生加不瞭 PCI 擴展,最高也是 2 個 2.5G 網口聚合為 5G,所以 RAID 5 這種提高讀寫速度的方式對我也沒啥意義,幹脆就換成 SSD 做靜態卷裝系統和下載以及兩塊 3.5 寸硬盤做靜態卷存數據好瞭。
在 TS-451D 用久瞭我就有這個打算,但是重新折騰一次系統覺得很浪費時間,就像 iPhone 用久瞭很卡我也不想刷機,一直等換新手機新系統變幹凈一舉兩得。這次就借著換 TS-453Dmini 的機會,改成新的SSD 硬盤。
初始化的方式也很簡單,我沒有用捅菊花的 reset 方式,也是照網上介紹過的另一種辦法,首先是拔掉所有硬盤後,開機,聽到“滴滴”兩聲,系統啟動。
用 Qfinder Pro找到 NAS 系統,因為 IP 肯定變自動獲取瞭,或者通過路由器 APP 看有哪臺新設備上線,直接在網頁輸入新的 IP 也可以。
按照引導,可以看到無法檢測新硬盤,還有紅字提醒,需要插入新的硬盤。
此時裝好 SSD 硬盤,有一塊閑置的先鋒 480G,用作系統盤裝 APP 和臨時下載也是夠瞭,註意需要上螺絲安裝。威聯通是支持熱插拔的,不用關機直接插入。
沒想到 WEB 頁面都不需要手動刷新就自動識別到硬盤插入瞭,立刻變為智能安裝向導,怎麼裝威聯通系統我之前也分享過,一直下一步就可以瞭。
給 NAS 命名和設置 admin 密碼,安全起見的話,在 NAS 系統內可以新建一個賬戶使用,並禁用 admin。
設置時區,避免以後的計劃任務時間和本地不一致。
NAS 記得手動設定 ip 地址,應該每個人都會這麼做,不然每次找後臺都需要看路由器,網關就是自己的路由器 ip 地址,最好提前到路由器看一眼有沒有 IP 地址沖突
勾選文件傳輸服務,之後也可以更改。
SSD裝好系統盤之後,我還是用瞭兩塊 12TB 西部數據硬盤設為靜態卷當數據盤,本來之前的 12TB 也是做系統盤和下載盤,現在換 SSD 瞭,在數據還未塞滿時,先不裝機瞭,又節約瞭電耗,還省瞭硬盤壽命。
而且 SSD 硬盤的溫度更低,隻有 24°,給旁邊的機械硬盤溫度壓力也小瞭一點。
所有的軟件都裝在 SSD 固態硬盤上,就和 PC 一樣,將系統程序和數據分離,這樣好處是以後換別的威聯通 NAS,隻是遷移數據的話也比較方便。
TS453Dmini 系統體驗
與其說是體驗系統,不如說是體驗這個 J4125 的 CPU,比起 TS-451D 確實要好許多,盡管主頻低瞭點,但是多瞭 2 個核心,讓我在虛擬機上不用畏手畏腳,基本屬於想裝什麼就轉個什麼。
比如體驗瞭威聯通獨有的特色,內置定制版的 UBUNTU20.04 系統,最大化的利用系統硬件資源,用的好可以當一臺小的生產力 PC,包括百度雲 linux 版本,解決所有 NAS 都頭疼的百度雲同步的問題,而且文件夾默認就能看到威聯通所有的 NAS 文件夾,確實很好玩。
也順便試著裝瞭下 WIN10,荒野無燈的 WIN10 也裝過,但是感覺還是被閹割瞭一點,有些功能不全和略卡頓,後來找到三傑版的 WIN10,全中文顯示,該有的都有,體積也非常小,非常方便,主要是應對一些需要 X86 架構軟件的時候會開啟,偶爾用下迅雷和百度雲,不用的時候也會自動休眠。
威聯通的ContainerStation 就是 docker,安裝好之後並不像群暉那樣可以隨時修改一些參數,所以裝一個 portainer 管理就很必要瞭,但是威聯通有一點非常方便,看到每個容器旁邊的超鏈接圖標沒?點擊就可以直接跳轉到容器頁面,群暉就隻能手敲瞭,當然後期自己做個導航頁的話會更方便。
jellyfin、emby、plex 這些也是大部分玩 NAS 的人會安裝的,盡管有瞭會員,但是說實話WEB 頁面播放效果並不太好,更多的是一個收集滿足感,和管理刮削,播放還是靠 kodi,infuse,nplayer ,vlc 這些軟件體驗更好。
這些東西全開的時候,資源監控可以看到很輕松,內存我加到 12GB 瞭,分瞭 4G 給 win10,所以占用稍微多一點。
功耗也是許多人關註的一點,其實我個人平時 DIY NAS 比較多,後來對功耗並不太在意瞭,就比如威聯通無法休眠也不管瞭,但是成品 NAS 的功耗不得不說一直是第一梯隊的,1 塊 SSD 加 2 塊 3.5寸機械硬盤和以上功能全開的情況下,日常 25W 不到,滿速拷貝的時候可能會高一點點。
TS-451D 與 TS-453Dmini 如何選擇
這些數據都是從官方文檔裡查看的,我順便整理瞭一下,對比方便一點,肯定很多人覺得 2.5G 網口沒啥用,沒有 PCI 擴展槽,不如 TS-453D,TS-653D。不過老話說的好,拋開價格談需求都是耍流氓,我也挺喜歡 TS-653D 的配置,不過算上萬兆需要購買 QM2-2P10G1TA 擴展卡,又是 1500 元,算上萬兆交換機,以及 PC 端或者 MAC 端需要的萬兆轉接器,價格再上幾千,一般傢庭可能不會立刻投資這麼多。現在已經許多愛好者在搭建傢庭局域網萬兆環境,但是也是少數,千兆局域網依然是主流,因此千兆網口的 NAS 還是很有競爭力的,TS-453Dmini 的 2.5G 網口搭配一些 2.5G 網口的路由器也能享受一些超越千兆的無線傳輸速率,比如目前性價比很高的小米 AX6000。
從上圖可以看到紅字標出的部分就是兩者最大的區別:
CPU:J4025 和 J4125 都是新一代 NAS 采用的 CPU,性能都相當不錯,J4025 的主頻略高,核心數略少,所以對於不是那麼愛折騰的玩傢來說,J4025 是綽綽有餘的,如果喜歡裝虛擬機軟路由,J4125 可分配的核心數更多一點,像我這樣喜歡 NAS 盡量發揮作用的,也更偏向於 J4125。
以太網口:就如剛才所說,千兆局域網是目前的主流,屬於各個傢庭接上網絡就可以用,雙網口的配置確實比競品更有優勢,無論是做軟路由,還是分出來給別的服務專屬使用都很方便。TS-453Dmini 的 2.5G 網口也可以向下兼容,未來如果接上好的 2.5G 網口的路由器,可以充分發揮單塊機械硬盤的讀寫上限速度。其實我目前也還是接到千兆局域網使用,和之前的 TS-451D 沒有區別,隻是在等好價的 2.5G 網口路由器,發揮它的價值。
USB接口:好在兩者都是有 4 口 USB3.0 的,這個數量比雙盤位的好多瞭,我之前是外接移動存儲設備冷備份,還有偶爾 U 盤拷貝,以及 UPS 的連接使用,所以數量是剛好夠用,而且別忘瞭 USB3.0 是可以擴展為 5G 有線網卡的,這樣 TS-451D 未來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,可以耐心等 5G 網卡普及降價。TS-453Dmini 多瞭個 USB2.0 接口,這給 UPS 使用是最合適瞭,USB3.0 還會覺得浪費。
體積和重量:屬於不太重要的參數,不過成品 NAS 在這方面是 個人DIY 無法企及的,因為定制的機箱和定制主板隻有大企業才能做到,TS-453Dmini 在四盤位的 NAS 中非常小巧,可以放在比較窄的空間。
工作溫度: 官方都指出來兩者相差 5°的空間,我實測 TS-453Dmini 的硬盤溫度確實長期在 40°,高是高瞭點,不過系統穩定,也是硬盤正常工作的溫度范圍,我覺得也沒什麼問題,畢竟不是拿在手上。
價格:這個就和消費者息息相關瞭,成品 NAS 的價格都會比 DIY 高不少,威聯通的定價相對來說良心一點,盡管官方售價目前來看還有點高,不過在活動期間,TS-451D 可以做到 2300 左右,TS453Dmini 可以做到 3399 左右,比剛發佈那會優惠多瞭。
以上的所有的功能差價 1000 元,那麼選擇哪款機型,就看心理覺得這些功能差距是否值得 1000 元的差價,對於愛折騰喜歡玩虛擬機軟路由 docker 等探索 NAS 的人可以選擇 TS-453Dmini,畢竟和 TS-653D 是同款的 J4125 CPU。如果是輕度使用者,隻是在意數據存儲和威聯通套件體驗的人,傢裡千兆局域網暫時沒有大的改動,則建議選擇 TS-451D。
我一直覺得這兩臺機子很相似的一點就是都無法擴展,但是某種角度來說也是一個優點,買到手就不用天天心裡種草各種配件猶豫升不升級,拿到直接玩就好瞭,不得不佩服威聯通的刀法精準。如果種草瞭可以擴展萬兆網卡的 NAS,一定要算清楚傢裡全部升級萬兆的開銷再做決定,我自己 DIY 的萬兆 NAS 也是直連電腦,畢竟萬兆交換機和萬兆路由還屬於小眾領域,時間會慢慢降低成本的。到時候也許就直接升級新款 NAS 瞭。
彩蛋
本來這個東西沒啥意義,不過自己折騰踩瞭坑順便給大傢樂一下,我心想TS-453Dmini 這麼多 USB 口,不用浪費瞭,想著自己路由器裝瞭散熱底座用瞭五年特別有效,於是 PDD 花瞭 2 元包郵買瞭個小巧的散熱底座,不想整太大太醜的。
可以看到這個散熱底座是折疊的,最基礎款,和 iPhone12 體積比一下就知道大小瞭。
展開後可以看到長度不超過 TS-453Dmini,寬度超過瞭一點點,不過正好四個角可以擱上去。
直接放在冷備同步 NAS 蝸牛星際上,但是我也發現瞭一個問題,風扇並沒有和底部的散熱孔緊貼,空出瞭一截。
那麼效果到底有沒有用呢,看圖,確實有用,CPU降瞭 3°,硬盤平均降低瞭 1°,我都不知道是風扇吹的,還是墊高後空間變多瞭自動散熱的。所以我最後把這玩意拆瞭扔一邊瞭,占用瞭一個 USB口,多瞭一丁點耗電,降溫也不明顯,反正 40°也是官方的正常溫度,使用沒問題就沒必要加散熱瞭,大傢也記得別折騰瞭。